《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刊發王濟武董事長文章《以科創走廊助力我國建設世界領先創新高地的若干思考》打印
發布時間:2024-06-26來源: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
|本文選自《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季刊)2024年第1期
當前,世界正處于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關鍵時刻,全球科創呈現出集群化、生態化與新型國際化趨勢。集群化注重多門類新興產業與人才的集聚效應;生態化強調原創科技的孵化體系與金融體系、產業體系的相互作用;新型國際化側重技術、人才和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互鑒發展與網絡化協作。從孵化器、科技園到科技城、高新區,雖然規模不斷擴大,但因為點狀空間缺乏線性和網狀空間的協同性、多樣性、流動性和容錯性,很難滿足多門類新興產業集聚的要求,從0到1再到100的孵化鏈與產業鏈很難完整并存,實體經濟、研發經濟、服務經濟無法集群化布局??苿撟呃茸鳛橐环N基于高速公路或鐵路等交通干線展開的新型協作和創新范式,正在世界范圍內成為科創跨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成為打造未來新興產業集群和創新高地的重要形態。
01、國內外科創走廊的發展現狀
在世界新興產業發展史上,“走廊”這種組織形態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西周通過沿著江河、山脈線狀征服和布局新興“農業國”的方式,完成天下一統與中華農業文明的奠基。在西方文明趕超東方的過程中,意大利“佛羅倫薩—熱那亞—威尼斯”創新區域在14世紀初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和工業革命萌芽地。
科創走廊是以科創為發展主題,以高速公路或鐵路等沿線走廊型空間為組織方式的創新區域。科創走廊本質上是一個地域性的、完整的科創生態系統,除了能夠有效實現多門類科技與人才在空間上的聚集外,還能打破城市群之間的隔閡壁壘,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互相彌補創新要素的不足,真正帶動大區域、多城市高質量發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未來將發揮重點區域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區域間有機嵌合,打造科創共同體;同時,需要加強區域科創合作,強化科創能力的一體化建設?!堕L三角G60科創走廊“十四五”先進制造業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國家級規劃亦提出將科創走廊作為區域科創引領、合作聯動的創新驅動力。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科創走廊極有可能成為暢通科創內循環的大動脈。
研究顯示,我國科創走廊大動脈格局已初步形成。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為依托構建了東部、南部兩大科創城市群;以北京為策源地,依托京津冀,連通雄安新區形成華北科創新廊帶。三個超大規模的科創中心利用巨大空間載體和三鏈分工協作,引領帶動國內科創發展。借助地理優勢,三大科創中心亦通過對接國際科創體系承擔起配置海內外優質科創資源的功能,實現了科創循環并軌閉環。
隨著我國科創體系的不斷完善,各區域科創強度不斷提升,產出成果增長顯著,科創走廊建設成效逐步顯現。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為例,啟迪控股以漕河涇科技園松江園區為主要依托參與了G60科創走廊的謀劃誕生發展全過程。漕河涇科技園從誕生之日起就是G60科創走廊的起點園與“科創樣板間”。在短短7年內,該園區規模、單畝稅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等指標就已經迅速趕上老牌園區,并對所在地區產生了全方位帶動效應。2018年以來,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1.5%升到15%;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增長226.4%;“產學研”合作深度水平與部分國際科創走廊相當。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歷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表明,創新的空間集聚現象依然明顯。全球創新活動集中在一些科學技術集群層面,尤其是東京—橫濱、圣何塞—舊金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等科創走廊一直是表現最好的創新區域。全球典型的科創走廊有美國加州101公路科創走廊、波士頓128公路走廊、日本東京筑波走廊和英國倫敦劍橋走廊等。以美國加州101公路科創走廊為例,沿線以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大學等眾多知名大學為依托,以大量風險投資公司及基金為支撐,以高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集聚了谷歌、臉書、英特爾、特斯拉、蘋果和惠普等上萬家科創企業,形成了大學與企業緊密結合的產學研創新體系與產業鏈條,成為全球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以及高新技術創新的發源地。
▲ 加州101公路科技創新走廊
美國波士頓128公路走廊則將沿線多個大學、企業、科技園區及城鎮串聯起來,聚集了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60多所高等院校和3600多家從事高技術研發、生產的企業和研發機構,同時也集聚了大量風險投資機構,是支撐波士頓科創的重要通道,是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微電子中心。
02、科創走廊的突出特點
對比分析國內外知名科創走廊的發展成就和經驗,我們發現科創走廊在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構建企業創新網絡、聚合創新要素資源、配套創新服務體系等方面呈現出諸多共同特征。
一是大學科研機構提供原始創新能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大學和科研機構源源不斷地創新人才和知識生產,形成了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國際典型科創走廊大都集聚了一批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科創走廊基礎研究和研發創造的重要來源。
二是領軍企業引領打造科技產業集群。行業領軍企業作為產業鏈的頭部,具備較強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在科創走廊的創新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世界知名科創走廊在發展過程中均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形成以某一或若干領軍企業為代表的產業生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成功打造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高地。
三是創新要素高度聚合形成創新生態。科創走廊從科學知識源頭開始,包含多個主體,經歷多個環節,最終實現產業化,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將知識生產、科學研究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分工明確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且這種體系帶有明顯的高端要素聚集性和生態融合性,實現了走廊內資源要素的良性循環發展。
四是金融服務體系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金融服務是科創走廊必備的基礎設施。從國內外案例對比看,現有科創走廊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擁有多層次、寬領域的融資體系和風險投資體系。如美國波士頓128公路科創走廊緊靠紐約世界金融中心;美國加州101公路科創走廊和韓國京畿道科創走廊也都擁有發達的風險投資體系。
03、以科創走廊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建設世界領先創新高地的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城市群和都市圈已成為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但當前區域協同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有些城市群中的城市之間雖然建立了合作交流機制,但行政區劃帶來的壁壘仍然存在;由于跨區域創新要素流動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利益,各地在科技規劃的相互銜接、聯合科研攻關、共建創新載體等方面缺少相應的配套措施;各地區對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認定也存在不同的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政策落地執行難度增加和創新成本的上升,降低了科技創新效率。
科創走廊因其集群化、生態化的內在特征,無論是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機制,還是創新要素的融通流動、創新生態系統的自我完善,都成為解決區域協調發展突出問題的有效路徑,日益成為促進區域創新聯動的重要途徑。我國應加快打造功能互補、要素自由流動的科創走廊,特別是在多門類實體經濟與研發資源相對豐富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其它規劃城市群的區域,盡快規劃、啟動、建成標志性的科創走廊,建立和完善跨區域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建設世界領先創新高地。
(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以“中國式”創新模型建設科創走廊
在建設科創走廊的過程中,實現“中國式”創新的升級突破,要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高級別推動作用,成立新型管理機構,激發、組織、引領各界相關領域的“人”形成創新戰斗力。科創走廊的形態、機制和規模都非常適合發揮政府作用與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特別是在新一代科創走廊的管理模式設計上,更有條件加快政府職能從行政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充分發揮政府作為政策激勵者及制度保障者的作用,打破各類創新主體的邊界,促進跨區域融合,有效組織區域科創聯合行動,為世界貢獻“中國式”創新模型。
黨組織領導協同創新組織,形式不一定是管委會,也不一定是行政化協同,可以是理事會、委員會等多種形式,各方成員均可加入,達到行政與市場互補協同的效果。G60科創走廊的建設成就表明,多城市強化區域產業鏈聯動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效果很好,特別是在區域創新協同組織方式和運作模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比如,九城市第一次聯合共派干部、實體化運作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共同出臺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工作制度》等區域協同工作制度;九城市分別成立了G60推進辦公室,建立健全了聯席會議、平臺共建、信息互通和干部掛職等機制。
(二)布局建立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聯合體,推動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
通過在科創走廊布局新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多種科創聯合體,實現區域內各種新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重大科研設施等資源共享,深化技術、人才和資本等創新要素融通,從而為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創新高地奠定基礎。
教育、科研與產業相結合。推動在科創走廊建立新型大學等新型研發機構。這種新型大學可以是“研究生院+研究院”相結合的形式,如清華大學與軍事科學院聯合培養博士,與產業集團聯合培養高端人才等,真正打通教育、科研和產業的邊界。高校的教育科研活動要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防事業和農村建設等多方面深度結合,推動科研成果高效率地落地轉化,成為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教育、科研與創新相結合。推動高校、科創服務機構與大企業聯合建設“學科+產業”“投資+孵化”“創新中心+基金”等創新聯合體專業孵化體系,實現創新孵化鏈與新興產業鏈的融合,不斷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形成區域內“從0到1再到100”的新興產業集群。硅谷、劍橋的孵化趨勢是大企業基于自身戰略需求直接投資孵化器、加速器,或與知名科技園進行合作。世界500強企業霍尼韋爾與啟迪在G60科創走廊合辦了多期“加速器”活動;國內500強企業華為也與啟迪劍橋科技園聯合開展了科創合作。這種創新聯合體型專業孵化體系不僅推動了大企業自身的創新升級,也為中小企業的新產品、新技術開拓了應用場景,推動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性產業生態。
(三)創新設立專業化“科技銀行”,為科創走廊提供金融支撐
科技創新的“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特征決定了其巨大的融資需求和風險分散需求。初創型科技公司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也很少有傳統商業銀行所認可的授信、擔保、抵押物。而科技成果產權難以界定,且必須與人才團隊合一的特點,進一步加大了傳統金融業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挑戰。因此,從防范風險的角度出發,傳統商業銀行很難給予中小型科技公司充分的金融支持。由此,我們認為,建設多層次科技金融體系,除了以基金為主的常規模式外,應在債權金融領域探索成立專業的“科技銀行”。
科技銀行是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專業性銀行。其專業性既體現在銀行團隊以懂科技的金融人才為主,也體現在風險管理模式結合了風險投資轉化機制。在人才團隊方面,科技銀行的團隊需要深入了解科技企業的行業特點、生命周期、資金需求等專業信息和知識。在業務模式方面,科技銀行通過與投資基金機構密切協作,為科創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和增值服務,如:“債權+股權”模式、可轉債、附認股權證的債權等。在風險控制方面,依靠專業科技服務平臺進行前期風險把控,對企業未來成長性及投資回報進行識別,通過股權和債權聯動機制進行風險抵償,基于科創成果的“未來價值”向科創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為科創走廊配套設立專業化科技銀行將成為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更好建設全球創新高地的重要舉措。
總之,科創走廊以其跨越地域廣、聚合要素多、生態協同強而具有突出優勢,在國內外創新實踐中已發揮出重要作用。我們期待與各界朋友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科創走廊的運行規律,總結經驗啟示,助力黨和國家統籌布局、優化建設一批有示范和帶動作用的科創走廊,為我國建設世界領先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